近日,迪奧的一幅攝影作品引來網友批評。
整個畫面陰暗而沉悶。模特狹長的眼睛上翻三白,臉是土黃色的,嘴角彎成詭異的弧度。
太嚇人了。這是迪奧的午夜鐘聲風嗎?
此作品由國內知名攝影師陳漫制作,網友忍不住要求靈魂拷問:
“為了迎合歐美市場而丑化中國女性?”
“這是美女嗎?這不是很丑嗎?”
“瞇著眼,歧視亞裔?”
首先,陳漫成為眾矢之的。
“不要跪,跪著拍不出好照片?!?
這不是陳曼第一次被推翻。
有網友翻出一組2012年陳漫拍攝的名為《中國的十二種顏色》的封面照片,照片中的女模特全部被復制粘貼,眼睛瞇著,臉紅紅的。
而不是展現中國女性的美麗,更像是西方人眼中對東方的刻板印象。
我記得,陳漫鏡頭下的其他明星都不是這種風格。
對比前后照片的風格,眼尖的網友很快得到了真相:“雙標”翻車現場!
難怪網友懷疑她是為了討好金主爸爸,哪怕拍國外的明星藝人沒有瑕疵,哪怕拍國內的普通業余愛好者沒有修圖也要“喂”臉。
畢竟迪奧是個扭曲國風元素,侮辱中國的“老陰陽人”。
早在1997年,迪奧的秋冬系列就有一場以中國旗袍為靈感的走秀。
中國風元素十足,但畫風見仁見智。
有人認為這是扭曲的男性審美。
有些人趨之若鶩。
說實話,這種充滿媚俗和裝腔作勢的屏幕,我很難看出高級感。
還有這個模特黑發一身龍袍甲胄,臉上涂著白粉,嘴上貼著膠帶,背上帶著腳鐐。
全身上下都充滿了民族風格的元素,但每一個細節都充滿了諷刺。
就算你不是藝術設計專業的,基本的美丑還是能說出來的。
這個模特表現出來的東西,別說美,就是不正常。我不知道,但我以為是恐怖電影演員在錯誤的片場。
這不是展示真正的中國風,而是用國風的元素來涂抹。
他們不懂中國風嗎?不,他們不想讓別人知道真正的中國風。
近年來,國外奢侈品牌和媒體詆毀國人形象的事件屢見不鮮。
博柏利的春節大片展現了敘利亞風情。
時尚雜志《Vogue》拍攝的“中國臉”,臉上寫著“苦”字。
BBC在報道武漢時,特意調了一個“陰間濾鏡”。
在西方人眼里,亞洲人應該成長為他們定義的樣子。
但是,還是有人幫著洗白:“那是因為你不懂高級感,所以你可以上綱上線!”
每個人的審美素養確實有差異,但堅持把“丑化”作為高級感受,恐怕不是審美問題,而是底線和三觀問題。
從迪奧、杜嘉班納到清華美院畢業作品的爭議,每次出現這些明顯與認知相悖的東西,總有人用奇怪的聲音說blx這個土生土長的中國人。
什么,我們看起來好嗎?
你以為我們是瞎子還是傻子?幾十年前的時候,絕大多數中國人被欺負得永遠不出國,他們被允許利用信息差距?
在過去,似乎西方人對什么是藝術和時尚有最終的發言權。如果不能認同,那是你的審美不夠“高級”。
一些民族藝術作品表面上看似傳播中國文化,實際上是以西方人的視角“定制”中國的審美。
到底是好心幫忙傳播還是幫忙拉黑,明眼人閉著眼睛都能看出來。
為什么一定要激烈反抗?因為,他們已經成功太久了。
在他們的傳播下,全世界的人真的以為“中國人都是這樣的”:
有留學生曾說自己在外國經歷過“文化霸凌”。
他在國外讀書的時候,就遇到過校園喊話和密碼濫用的情況。
尤其是那種對黃種人的口令,使眼神,撕衣服,對中國人來說是一種非常侮辱性的“瞇眼”。
為了好玩,一些當地的孩子會按照這些密碼做出侮辱性的動作。
從小灌輸的觀念會在這個過程中根深蒂固
每次提到中國,沒有親自去過中國的外國人腦海中的第一印象都會是“瞇眼”和“擺拍”。
至于我們,有多少人看到“國際化”這個詞,第一反應是時尚、流行、高級、有品位。
即使你內心的聲音清晰而強烈地告訴你:好丑!
但是一聽說是國外時尚品牌的杰作,你的不滿就變得很低調。
到最后還是不夠自信,總覺得自己不配。
可是我不知道,當我們美麗的時候,才是真的美麗。
韓舞視頻《禮儀之邦》在非常受歡迎,單個視頻的最高點擊量超過85萬,而其他相關視頻的點擊量也頻繁達到幾十萬。
動作簡潔利落,漢服輕飄飄,靈動悅目。
這支古典舞的編舞和服裝設計來自玄寂姑娘,一個從小學習竹笛書畫,熱愛漢服的中國姑娘。
玄寂姑娘吸收了漢服、傳統樂器和中國禮儀的精華,編舞成了古典舞《禮儀之邦》。
將安久、HITA、葉莉演唱的歌曲《禮儀之邦》組合起來,做一個舞蹈MV。
《禮儀之邦》 MV在網上發布后,被眾多舞蹈愛好者模仿,維和部隊女兵在聯合國日慶典的表演上一躍而起,向世界展示了真正有意義的中國文化。
玄寂女孩對民族風格的推崇源于她年輕時在英國留學的經歷。
她和朋友們穿著最喜歡的漢服,拿著笛子在英國街頭演奏,吸引了很多當地人。
這讓宣儀姑娘大為感動。沒想到國外也有人欣賞民族文化。她更加堅定了推廣漢服,推崇民族文化的決心。
留學期間,宣儀姑娘舉辦的漢服講座首次出現在英國媒體上;后來,她在倫敦大學親自演示中國傳統樂器,又去牛津大學演示并演講漢服。
玄寂姑娘裙帶的優雅舞姿,讓世人看到了漢服的古典美和東方禮儀的優雅。
玄寂女孩展示的漢服和舞蹈是各種民族風格和文化中的一種美。
民族文化之美,可以是李錄像中記錄的田園詩。
也可以是阿木爺爺用精湛的工藝制作的“魯班蘋果鎖”。
真正展現我們文化形象和審美的,是漢服、能工巧匠、美食、田園生活的魅力。
還有歷史的氣質:從史前的瑰麗想象到先秦兩漢的恢弘壯闊,從魏晉的仙風道骨,唐詩的青春氣息,宋詩的哲理飄逸,到明清的煙火與庸俗趣味,民國的中西合璧。
在審美上,我們可以是佛,可以是仙,可以是儒,可以是強,可以是弱,可以是咸,可以是甜。
你能告訴我中國人的美是瞇眼,紅色高原,油頭嗎?
難以置信。
中國在全球奢侈品行業的市場份額從2019年的11%增長到2021年的21%,未來還會更高。
但是最恨我們的就是這些奢侈品牌。
世界上最丑的吃法,大概就是你對我碗里的好肉好菜那么貪吃。
我也堅持我不配吃肉和蔬菜。從我的祖先第十八代開始,pua就要求我謙卑地把所有的肉和蔬菜放在你的碗里。
然后,一邊吃著美食,一邊挑三揀四,品頭論足,然后還往我臉上吐米粒。
豈有此理。
我們不抬頭,也不低頭,只想抬頭。很難嗎?
如果你不懂,我們很樂意教。
今年真的是見證歷史的一年。
一位前楊潔篪說,“你沒有資格在中國面前說,你應該站在實力的立場上與中國對話?!?
后來,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,國際媒體記者粗魯地打斷了中國特使謝振華的話:“請問,你能用英語直接回答問題嗎?”
謝振華笑著說:“為什么不用中文提問?”
最后我想,總有一天,所有侮辱中國的都是“茶蛋”。
面對井底之蛙,網友們不僅憤怒,甚至異常激動。學者美女們摩拳擦掌,躍躍欲試。他們的嘴是芬芳的,他們的文學才華是輝煌的,和
全民盡力配合,自嘲。把笑話寫下來,怕井蓋不夠緊,讓井蛙知道真實的中國。
但如果20年前聽到“臺商”這個詞,諂媚的反應和今天的“國際化”這個詞是不一樣的。
自信不是一天建成的,低級紅,沒腦子,無法建立真正的自信。
我們需要更好地認識自己,這樣才能更好地向世界介紹自己,這樣才能以清晰的邏輯、明確的觀點、堅定的態度反擊這些陰險的“背書”。
相互鼓勵。
作者簡介:我與生俱來的天賦,用500萬人升級了我的人生認知。本文來源: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。本文版權歸福叔所有,未經授權不得轉載。侵權必究。
注:本文圖片來自互聯網。如有侵權,請聯系刪除。